文︱陆弃
法国政治,又开始上演“回锅剧”。刚辞职的总理勒科尔尼,居然又被马克龙任命为新一任总理。没错,就是那位几天前刚拍屁股走人的人。10月10日,法国总统府公告正式宣布:勒科尔尼重新上任,还要组建新政府。换句话说,法国这次“换总理”的操作,换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人。这事要放在别的国家,恐怕能上喜剧榜单。可放在法国,却一点不稀奇。最近的法国政坛,已经乱成了一锅“法式炖菜”,香料多,味道杂,谁都想加点料。
9月9日,勒科尔尼上任,接替因信任投票失败被逼下台的贝鲁。那时候,马克龙信誓旦旦,说这是“稳局面”的选择。结果一个月不到,内阁刚组完,就被在野党围攻。极左的“不屈法国”、极右的“国民联盟”、还有共产党,几乎同时开炮,说马克龙根本没听民意,是“自顾自的任命”。
法国政治素来以“吵”闻名,但这次的“吵”带点撕裂味。10月5日,勒科尔尼刚公布新内阁名单,反对派立刻开骂。有人指责名单太保守,有人抱怨完全无视议会平衡。两天后,勒科尔尼直接摊牌,宣布辞职,还说这是为了“避免党争”,防止政治内耗升级。听起来像个高风亮节的政治家行为。可谁能想到,刚辞职五天,他就又被请回去干原来的活。马克龙这招,简直像政坛版的“Ctrl+Z”,撤销辞职,回到原点。
问题是,这么搞,真能“稳局面”吗?勒科尔尼自己都说了,法国需要“结束政治动荡”,要让议会正常议政,让预算案顺利通过。听起来像是要给国家来场“政治理疗”。可问题在于,动荡的源头不是总理本人,而是整个法国政治的碎裂结构。
马克龙的中间派联盟在国民议会没有绝对多数,这意味着他每一次提案、每一个法案,都得拉拢左边一点、安抚右边一点。谁都不爽,谁都有否决权。这才是法国政治的“慢性病”。而勒科尔尼这次重返权力中心,说白了,就是被推上了一个没人愿意坐的位置。他喊“我不想当总理”,但现实是,除了他,马克龙确实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了。
这就是法国政治的尴尬:不是没人,是没人能服众。马克龙第二任期以来,内阁换了三轮,结果还是陷入同样的困境,信任投票险过、预算案卡关、议会天天吵架。法国的政治系统,成了一个永远加载不完的程序:每次以为重启就能好用,结果蓝屏更频繁。
而这次,马克龙甚至放出一个“政治禁令”。新政府成员必须承诺不参加2027年总统选举。听起来是要防止内斗,实际上是给所有野心家戴上了脚镣。可问题是,谁愿意去当个不能晋升的临时工?于是勒科尔尼又成了唯一的“老实人”。这操作真的像极了马克龙一贯的风格:没人敢用,就用熟人;没人服,就自己掌控。结果是,法国的政治“稳定”,看起来越来越像一种幻觉,靠人情维系,靠权力平衡,靠临时止痛。
反对派当然不会放过这场好戏。勒科尔尼一上台,“不屈法国”马上宣布要提交弹劾马克龙的动议;极右翼的国民联盟干脆喊话让总统解散议会重选。换句话说,新政府还没开张,反对的声音已经盖过了掌声。
这就让人想起马克龙这些年的尴尬。他不是没野心,而是被现实卡得动弹不得。改革养老金,被骂成“削老年人饭碗”;想推经济改革,被骂成“给富人送钱”;现在换个总理,也被骂成“玩政治轮回”。
法国现在的问题,不只是“谁当总理”,而是“这套系统还能撑多久”。议会撕裂,街头抗议常态化,政策执行力崩塌,公众信任度一路下滑。法国民众早就不信什么“国家重振”,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越来越像剧场的政坛,演员换来换去,剧情却一直原地打转。
勒科尔尼的回归,也许能暂时止血,但绝不可能治本。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连总统都控制不住的议会,一个随时可能掀桌的反对派,还有一场迫在眉睫的财政预算战。年底前必须让预算案通过,否则政府又要陷入停摆危机。这意味着,他的“复职”,更像是被推上火山口。
马克龙信任他,因为他“温和”“稳重”“肯干”;反对派讨厌他,因为他“听命于总统”“没有自主权”。这场博弈,注定是左右夹击。就算勒科尔尼能在议会“艰难通关”,也改变不了法国政治的根本困局,一个总统想当“改革派拿破仑”,但手里的军队早就不听号令了。
你能看出马克龙的焦虑。他想留下政治遗产,可留给他的时间只剩两年;他想打造“稳定法国”的形象,可现在法国的政治稳定程度,连英国都要笑出声。所以,这场任命其实不是胜利,而是一种无奈的“自救”。马克龙需要一个能帮他拖时间的人,一个能帮他熬过议会风暴的缓冲垫。而勒科尔尼,显然就是那个“稳到令人心疼”的角色。
他上任时喊着“要结束动荡”,其实自己就是动荡的产物。法国政坛这场循环剧,不会因为换一个人而结束。它需要一次真正的系统重启,不只是换总理,而是换掉那种被撕裂的政治逻辑。
只是,现在的马克龙,已经没有那个重启按钮了。他能做的,不过是让一个刚下台的人再上来,用相同的剧本,再演一遍“稳定”。法国人看着舞台上的演员换了又换,台词改了又改,剧情依旧,只剩下那句苦涩的叹息:“我们不是在改革,我们只是在循环。”
配资炒股网.股市怎么申请杠杆.配资台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