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许多电视剧中,经常会听到一句台词:“两邦交战不斩来使”。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国与国之间的潜规则:即使两个国家正在进行战争,互相攻击,但彼此却不能伤害派遣的使臣。看似简单的规则,却包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。那么,这个潜规则在古代是否真实存在呢?答案是肯定的,并且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的战国时期。
战国时代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纷争时期。各个小国割据在华夏大地上,国与国之间频繁的冲突和战争屡见不鲜。正是在这个背景下,“不斩来使”这一潜规则逐渐得到认可与践行。 这一潜规则的起源,可以从公元前596年的一场战争谈起。当时周朝已名存实亡,国家四分五裂,地方诸侯纷争不止。其中,楚国是最强大的一个。那一年,楚国派遣使臣申舟前往齐国。但在出发之前,楚庄王特意叮嘱申舟,千千万万不可从宋国经过。可是,这一言被宋国的大臣王华元听到后,心生不满。他认为楚庄王的不信任和对宋国的轻视是一种侮辱,于是决定将申舟杀害。得知这一消息后,楚庄王愤怒至极,立刻集结兵力,开始攻打宋国。楚国兵临宋都,围城长达九个月之久,宋国陷入了巨大的困境。 无奈之下,宋国派遣使臣前往晋国求援。然而,晋国在不久前刚刚被楚国击败,战败的晋国并不愿意与楚国正面交锋,因此只是派遣使臣解扬前去劝说宋国坚守。但解扬在途经郑国时,却被郑国发现并囚禁。郑国与楚国关系密切,便将解扬送到了楚庄王面前。楚庄王强迫解扬向晋国传话,告诉宋国晋国不会再派兵支援,这样能打击宋国的士气。然而,解扬却机智地在到达宋国城下时,向宋国传递了晋国仍然会援助的消息。楚庄王本打算处决解扬,但看他忠诚于国家,最终放了他。尽管如此,楚庄王依旧决定继续进攻,因为使臣的死亡代表着国家的尊严,申舟的死亡令楚国的威信受损,这使得朝廷无法停止战争。 最终,宋国借助一计,利用王华元冒险潜入楚军,抓住了楚国将军子反,迫使楚国撤兵。宋国才得以缓解危机,签订了城下之盟。通过这场持续了近一年之久的战争,我们可以看到,正是两国之间使臣的争斗,导致了大量的民众和资源的损失,也让双方陷入了长时间的无谓战斗。 这场围绕使臣问题而爆发的战争,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国际交往。在这之后,许多国家都逐渐形成了类似的潜规则,即“交战不斩来使”,确保使者作为国家尊严的象征,能够得到基本的安全保障。 然而,这一潜规则并非没有例外。清朝时期,发生了一件破例的事件。1856年,英法联军再次向清朝发动攻击,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。咸丰帝对西方列强的轻蔑和挑衅极为愤怒,决定采取强硬手段。在1860年,英法两国派遣了39人的使节团前来中国,准备与清朝谈判。但让咸丰帝惊讶的是,这些使节不但没有表示尊敬,反而向清朝提出了许多不合理的要求,这让他极为愤怒。咸丰帝因此将这些使节团的成员囚禁,最终导致大多数使节死于囚禁。 这一事件在清朝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。西方列强借此机会加紧对中国的侵略,最终导致了北京的沦陷和圆明园的劫掠,清朝不得不签订《北京条约》。虽然不管咸丰帝是否处死使节,西方列强都会继续侵略中国,但他这一决定无疑为西方入侵提供了一个借口。正是这一历史事件,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,传统的“斩使”行为,不仅违反了国与国之间的潜规则,还加速了中国的衰落。因此,“不斩来使”这一潜规则,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,也提醒我们在国际交往中,尊重和维护国家的尊严是至关重要的。即使在强烈的政治冲突中,遵守一定的外交规则也是为了避免冲突升级,维护国家利益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网.股市怎么申请杠杆.配资台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